王度庐为什么去了青岛(二)

  伊筱农何许人也?见该栏目的相关报导说,经查询知:伊筱农,1870年生, 北京人。1912年来青,创办《青岛白话报》,1914年因日德战争停办。1920年创办《中国青岛报》,仍用原《青岛白话报》报号,1925年停刊,后更名《新民日报》,复出刊。1929年被《平民白话报》社长张乐古以 “勾结军阀、诋毁本党”罪名,首告国民党青岛市党部,伊筱农随被捕,报社亦被查封。
   张乐古何许人也?经查询知:张乐古,1925 年8月10日在青岛创办了《平民白话报》,1928年改为《平民报》,“七七”事变后该报停刊。日本投降后,张乐古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从重庆飞回青岛,并于1945年10月16日在安徽路26号复刊《平民报》,重任社长,1947年张乐古因贪污案发入狱。
   伊筱农被关了一年左右就放出来了,未受刑讯,也未判刑,可是报馆里新买的机器都被没收了,所以从伊筱农的角度来看,张乐古就是想要他的机器。此时的伊筱农已年过六旬,他从此便赋闲在家,再也没做什么事情。再后来,他的夫人也去世了。伊筱农没有子女,于是便想到了他的侄女们。伊筱农的弟弟这时候也已经去世了,留下的几个侄女已经长大成人,伊筱农便邀侄女们来青岛同住,以便互相照应。

发表在 生平轶事 | 留下评论

《王度庐武侠言情小说集》

《王度庐武侠言情小说集》收入了十六部小说,除《鹤—铁五部》外(即:鹤惊昆仑、宝剑金钗、剑气珠光、卧虎藏龙、铁骑银瓶),还有风雨双龙剑、风尘四杰、龙虎铁连环、灵魂之锁(即:海上虹霞)、古城新月、粉墨婵娟、春秋戟、洛阳豪客、绣带银镖、雍正与年羹尧、宝刀飞等数部长篇、中篇小说。该小说集由群众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谢庆利,出版时间:2000-2001年。

发表在 作品介绍 | 留下评论

王度庐为什么去了青岛(一)

   日前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报导,说的是青岛的王淑绵先生收藏着一张1913年的《青岛白话报》,报头上并印有“总经理兼编辑伊筱农”字样,此事引起有关专家的重视。

以下摘自青岛传媒网 百姓说事(2007-4-10):

青岛白话报岛城独一份


这份报纸是王淑绵在相框里发现的    家住南九水路的王淑绵:前几天我看《百姓说事》报道了一张70多年前的《青岛夜报》的消息,忽然想起我还收藏着一张1913年的《青岛白话报》。
   这张报纸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了,除了左下角丢失一小角和纸张有些泛黄外,整体保存良好,字迹清楚。我手中的这张是1913年4月18日发行的,隔日出版一 次,这是总第162期。报纸的账房暂设抱岛高密街,该报设的栏目有演说、国事要闻、新闻撮记、本省新闻、本埠杂志、报余琐谈、失物招领以及广告等,字里行 间承载着青岛建市初期的信息。这张报纸是我在20多年前整理旧像框时在夹层里发现的,一直精心保管至今。

传媒回复:
  咱们都知道,白话文最早是1917年由胡适率先提出的,但是这份《青岛白话报》却是1913年出版的,比胡适提出使用白话文的时间还要早,这事儿就值得探究了。
  为了搞清这份报纸的历史,4月9日,记者陪同王先生带着这份《青岛白话报》来到了青岛市档案馆,找到了编辑研究处的孙保锋。
  看到这张泛黄的报纸,记者和孙保锋都很惊奇,的确,除了左下角的一小块缺损外,这份报纸保存得很完整。
   报头上印有“民国二年四月十八日 即癸丑年三月十六日”、“一百二十六号”、“本报账房暂设抱岛高密街”、“总经理兼编辑伊筱农”等字样。孙保锋说,从日 期可以推算出该报是1912年创刊的;“抱岛高密街”就是现在的高密路,“抱岛”是指德县路以北的区域,当时那一带被称为“大抱岛”,“抱”字当时没有规 范的写法,所以在这一份报纸中,就出现了“包”“抱”“宝”三种,后来才统一成“鲍”字;“账房”即公事房,也就是现在的办公室。那么伊筱农为何人?孙保 锋说,这个人一直在搞报业,1929年国民党统治青岛时被捕入狱。
  在看到一篇注明“丁义华来稿”的演说时,孙保锋发现新大陆般指出了“啤酒 厂”三个字,他说,同大鲍岛的“鲍”一样,啤酒的“啤”字开始也有多种写法,他见过得最早的记载是1919年某报纸的“皮酒”。“现在1913年的报纸中 出现了‘啤’字,值得好好研究,说不定‘啤’字还是青岛人发明的呢!”孙保锋兴奋地说。
  报纸的内容很丰富,包括国事要闻、新闻撮记、本省新 闻、本埠杂志、报余琐谈等栏目,每条新闻多则五六百字,少则一二百字,报纸的中缝还有一则《拾牛招领》的启事,报纸的反面则多为商业广告,有药品、茶楼、 德文夜校等等。孙保锋介绍说,当时的报纸竞争很激烈,所以广告意识很强,商业色彩非常浓,所以几乎每份报纸都有大量广告。
  那么这份《青岛白话报》是青岛最早的白话报纸吗?孙保锋说,目前公认的青岛的第一份白话报是1925年创刊的《青岛平民白话报》,不过《青岛白话报》文章中虽然没有标点,但 是有意识地留了空格,这在文言文中是不允许的,所以这是有一定价值的,这个价值究竟有多大,还需要进一步的鉴定,而且从文章来看,仍然有文言文的迹象,所 谓的“白话”似乎是“话本”的意思。
  至于报纸的价值,孙保锋说:“这张报纸现在独此一份,价值不菲,一定要好好珍藏。”他还建议我们最好找到新闻史方面的专家作进一步的考据鉴定。究竟这份《青岛白话报》有怎样的价值,我们《百姓说事》会继续请教专家,来揭开它的秘密。
                               (传媒记者:杜丽娜 实习记者:鞠在秋)

发表在 未分类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