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当年武坛风云人物于酒后(古龙)

其一 王度庐

          一

   每本书都有一个作家。
   每一本成功的书,都有一个成功的作家,就好象每一个成功的男人,都有一个成功的女人一样。
    这种比譬是不是很荒谬?
    不是。
   因为一个作家跟一本书的关系,就好象一个丈夫跟一个妻子一样,他们已经达到一种息息相关,生死与共的阶段。这种感觉,绝不是一个没有写过小说的人所能了解的。
   这种感觉当然也不是一个没有结过婚的人所能了解的。
   当一个小说作家,一个真正的小说作家,创造了一个他喜爱他也相信会被读者所喜爱的人物时,那么他所创造的这个人物,就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了,已脱离了他的控制范围。
           □                 □                 □
   一个作家,如果要让他笔下的人物生,那个人物应当是生。
   一个作家如果要让他笔下的人物死,那个人物应当是死。
   这种事是没有人能够否认的。
   因为那个人物产生在那位作家的笔下,他的喜怒哀乐、生死荣辱当然也都在那位作家的控制之下。
           □                 □                 □
   这个道理是每个人都能了解的,就好象每个人都能了解鸡蛋是鸡生出来的一样。
   可是这个道理是不是绝对正确的呢?
    不是。
   鸡蛋是鸡生出来的,鸡也是鸡蛋生出来的。每件事都有两面,一个作家固然能够控制他笔下的人物,可是一个作家笔下所产生的一个真正成功的人物,往往就不受那位作家的控制了。
   因为他已经有了生命。他自己的生命。
   这个生命,是谁给他的呢?当然是创造他的那位作家。
           □                 □                 □
   有什么样的作家才能够创造一个真正有他自己独立思想生命的人物呢?
   只有一种作家,那当然无疑是一种能够让人永远怀念的作家。

           二

   现在,我是一个写武侠小说的人,以前当然不是,没有人能够在七八岁的时候就能写武侠小说。
   以前,我甚至也不是一个看武侠小说的人。
   我从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看武侠小说的了。却不是一个看武侠小说的人。
   因为我只不过是一个看武侠小说的“迷”。
   我“迷”武侠小说从我七八岁的时候一直迷到现在。可是“迷”的武侠小说作者也只不过三五个人。

           三

   王度庐是谁?
   现在的年轻朋友们已经很少人知道王度庐是谁了。
   幸好我已不再年轻,所以我还知道王度庐是谁。
           □                   □                   □
   我从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看武侠小说,那个时候,我最不欣赏的武侠小说作家就是王度庐。
   因为那时候我总觉得王度庐的小说太淡。
   因为那时候我只有七八岁。
           □                   □                   □
   每个人都有七八岁的时候,可是七岁、八岁、九岁、十岁、十一岁、十二岁,每一岁都会过去的。
   人生每一个阶段都会过去的,从这个阶段到那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思想成熟转变。
           □                   □                   □
   所以到了我生命中某一个阶段中,我忽然发现我最喜爱的武侠小说作家竟然是王度庐。
           □                   □                   □
   可是我最不能原谅的,也是王度庐。

           四

   每一部成功的小说里,一定都有一个成功的男主角,王度庐的小说里,写的最成功的一个男人,就是李慕白。
   王度庐的小说里,写的最失败的一个人,也是李慕白。
   王度庐绝不想把李慕白写成一个失败的男人,更绝不想把李慕白写成失意的男人。
   可惜王度庐已经不由自主了。
   因为李慕白已经脱离了王度庐的控制,因为李慕白在王度庐笔下已经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的、有个性的、有血有肉的人物。
   一个作家能够在他的笔下创造出这样的一个人物,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五

   文人相轻。
   一个作家对另外一个作家的赞扬总是有限度的。
   一个作家对另外一个作家能够如此赞扬,当然也有它必然的理由。

           六

   王度庐是一个作家。
   我也是。

                            古龙 一九八〇年十月 

发表在 名家言论 | 留下评论

王度庐是满族人吗?

2007-07-19 11:45:07

有文章说王度庐是满族人,并说改为王姓的满族人老姓为完颜氏,王先生便是。1991年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沈阳满族志》一书,更确凿地说王度庐是铁岭满族人,并说,王度庐先生在小说《卧虎藏龙》里塑造了几个可钦可爱的满族人物,把满族侠女玉娇龙与罗小虎的爱情写得粗犷、豪放,把满族人的侠义写得淋漓尽致,这些只有满族作家才能写得出来。 我估计,目前说王度庐是满族人的多为想当然。 王先生本人生前填表都写汉族,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满族人在民国后都改说自己是汉族,但是至今为止,未见有证据说明其属于这种情况。至于说王先生是铁岭人氏,估计是因为他是在那里去世的,其实王先生于1974年才迁居铁岭,其原因是他的儿子当时在那里工作。 虽然目前尚不能确定王度庐是不是满族或满洲人,但是说先生是旗人应不会错。王家以前居住在京城后门里,其父亲在管理宫廷车轿的机构里任职,王先生熟知旗人的生活习俗,家中的长辈女性也都是天足。王家数代居京,在朝阳门外有一片坟地,解放后北京市为改善环境卫生和进行城市建设,大规模迁坟,这片坟地也被平了,迁坟时见有搬指,玉的……    以下照片引自陈炎博客: 

发表在 生平轶事 | 留下评论

王度庐为什么去了青岛(三)

那么王度庐先生去青岛与此事有什么关系呢?说来话长。其实伊筱农原本姓李,19岁时因为反对母亲包办的婚姻,愤然离开北京,投奔了在广东任高官的舅父,改姓为伊,王度庐的夫人李丹荃女士便是他的侄女。

当时王度庐夫妇住在北京,接到伯父的来信后,很费了一番思量。

如《王度庐先生早期作品简介》一文所说,王度庐是北京人,从十六、七岁起便开始投稿,后来一直在报社工作。王度庐在报上发表过不少连载小说,1930年后还开了一个谈天专栏,每天发一篇短文。如今看来,王度庐那时也是一疾恶如仇的热血青年痛恨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中国的公然侵略,恨不得自己也战死在疆场。1934年前后,王度庐离京去西北住了一二年,其中原因之一也是为躲避迫害。在西北工作很难找,挣钱也少,王度庐不得已又回了北京,可是在北京也找不到工作,原来的工作又丢了。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愿意去寄人篱下,况且毕竟北京是自己的家,老母亲还健在,可是接到伯父的来信时,他们的生活已很窘迫了。

1937年春,伊筱农寄来路费,王度庐夫妇和李丹荃女士的妹妹便一起去了青岛,此时伊筱农已年近七旬。

后来的事情则是始料不及的,接着就“七七事变”了,王度庐只好留在了青岛,一住十二年。在此期间,他写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代表作《鹤—铁五部》。他很少外出,很少与人交往,“度庐”这个名字就是这个时候起的,他把自己关在家里,与他笔下的人物对话,生活在自己想象出来的世界之中。伊筱农于1946年前后去世,葬于万国公墓,他和王度庐一家一起生活了近10年

发表在 生平轶事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