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王度庐故居

宁波路4号院里这座小楼的一层,是王度庐先生居住过十余年的地方,王先生在青岛创作的数十部作品,包括其代表作《鹤—铁五部》,都是在这里写成的。 这是一栋二层小楼,北面有地下室,院门朝西,对着现在的上海支路,沿几磴石阶上去,是两扇木门。现在这个院门已看不大出来,因为被封死了,院中的人改从北面后盖的一栋板楼的门洞里进出。 这里地势较高,在一片杂乱的各式建筑之中,还能辨出一幢幢历经风雨、样式大同小异的红顶德式小楼。青岛出的几本介绍名人故居的书中,也有王度庐故居的照片,但多不正确,估计是为周围的建筑所迷惑。 王度庐一家是于1937年春来青岛投亲的,起先住在先生夫人的伯父伊筱农家里,伊筱农已年近七旬,早年办过报,略有积蓄(参阅《王度庐为什么去了青岛》)。1938年1月10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青岛。为避战事,城里的许多人都已撤离了,有的去了后方,有的投靠到乡下。这一家人无处可去,伯父在博平路的房子也被日军霸占了,先生和夫人只好到处找房子。 宁波路一带的这片老房子当年都是青岛巨富“刘半城”刘子山的,青岛沦陷后,许多房客都撤离了,这里便空出来许多房子。伯父听说这里有空房,便令人撬开门,率全家搬了进去,他说没事儿,他同管房子的认识…… 从此,王先生一家便在这里住了下来,他给自己起了个新的笔名“度庐”(王先生原名王葆祥,字霄羽),意思是草庐且渡,希望能够“混一混”,“度”过这段艰辛。

照片说明(摄于2007年8月):


这张照片是从西面拍的,院墙上还留有原来的门柱。由照片中可以看到的左边的那个小门进去,是一层的楼道和通往二层和地下室的楼梯。王度庐一家住在一层,紧挨着那个小门的两扇窗内,就是王先生曾经居住过的房间。从照片上还可以看得出来,这左边的一扇窗原来是个门,而王先生的书桌就摆放在右边的那扇窗下。

发表在 生平轶事 | 留下评论

“假王度庐”的故事

摘自:《王度庐评传》2005年/苏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徐斯年

据四川广汉的一位读者说:民国三十二年(1943)他在重庆时,有人约他去听说书,去后才知道说书人是 “重庆大学教授王度庐先生”,说的是“九华奇人”的系列故事。他听说:王先生说书是为生活所迫,重大同学中同情先生的人很多。这位读者本人后来和那位“王 先生”有过几次接触,曾一起在茶馆喝茶。先生“因牙齿不好,喜吃扒烂食物”,“当时穿一套英国绅士西服,头戴康克帽,进市区多用手杖步行”。他还听说:先生“一家大小十三口”,“当时五十三岁,五儿三女”。重庆一些年岁较大的人也能证明这位“王度庐先生”四十年代初确实住在重庆,有些人声称也曾见过他……

如前所述,民国三十二年(1943)王度庐即霄羽还在《青岛大新民报》上连载《铁骑银瓶传》《虞美人》和《寒梅曲》呢!当时,他的长子王膺年方四岁,长女尚未出生,哪里来的“五儿三女”,“一家十三口”?!

那位“重庆王度庐”显然是位大胆、厚颜的冒名顶替者,看来当时被他骗过的重庆人不在少数。另一方面,这个传奇性颇强的冒名故事,恰恰证明王度庐的小说在四十年代初就已在“大后方”广为流传了。所谓“九华奇人”故事,应该就是青岛那位王度庐所写的,以隐居九华山的江南鹤为中心衍发出来的一系列故事。所以,重庆 这位影响不小的“大学教授”,很可能是头一个把王度庐的作品搬到书坛上加以传播的说书人;从“九华奇人”向前说到“桐柏老人”,向后说到李慕白、俞秀莲、玉娇龙、罗小虎(韩铁芳、春雪瓶的故事他大概还来不及收阅和“改编”),真够他说上一阵子了!

发表在 生平轶事 | 留下评论

王度庐先生部分作品资料(二)(1938-1949)

编号作品名称连载(出版)时间类别
1鹤惊昆仑1940侠情
2宝剑金钗1938侠情
3剑气珠光1939(1947)侠情
4卧虎藏龙1941(1948)侠情
5铁骑银瓶1942(1948) 侠情
6落絮飘香1939(1948)社会言情
7虞美人1941(1949)社会言情
8河岳游侠传1938武侠
9海上虹霞1941(1949)社会言情
10古城新月1940(1948)社会言情
11寒梅曲1943社会言情
12玉佩金刀记1945武侠
13燕市侠伶   (1948)社会
14紫电青霜1944(1948)武侠
15风雨双龙剑   (1948)侠情
16风尘四杰   (1949)社会
17龙虎铁连环   (1949)武侠
18粉墨婵娟   (1948)社会言情
19春秋戟   (1949)武侠
20洛阳豪客   (1949)侠情
21绣带银镖   (1948)侠情
22雍正与年羹尧1947(?)(1949)武侠
 23 宝刀飞   (1948)侠情
24香山侠女   (1949)社会
25紫凤镖   (1949)侠情
26金刚玉宝剑1948(1949)侠情
27绮市芳葩   (1948)社会言情
发表在 作品介绍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