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歡喜甘願(龚鹏程 2009-05-19)

二○○六年,天津地區一批青年,有鑑於都市發展迅速,老建築不斷拆毀翻新、新城區不斷擴建都市記憶不斷流失,乃組織了一個天津拍攝紀錄隊,以「保護文化遺 產、留住城市記憶」為宗旨,推動公眾參與,探索地域文化。二○○八年成立為天津建築遺產保護志願者團隊,並獲首屆中國文化遺產傑出人物評選之年度貢獻獎。 在這個典禮上,他們也提出了第一份由民間發起的文化遺產保護倡議書。
  這個團隊近年還向有關機關遞交了數十份文件,舉報和監督非法及盲目拆除歷史建 築的行動,保全了一批有價值的舊建築。有些道路拓寬計劃也得以調整或停止。同時他們也調查了天津現存全部歷史街區,拍攝了十萬多張照片;走訪了一百多位名 人後裔和數千名原住居民,存留了上百小時的音像資料;替二百多棟歷史建築找到了身分。其調查成果發表於報刊媒體,頗獲好評,照片也有不少在影展中得了獎。 另有幾十分文化遺產保護報告,對公部門之決策起過若干作用。
  該團隊自己還策劃舉辦各種交流會,圖片展、演講會、學術研討會等。以歷史建築為線索,逐步深入到文化內涵中去。例如舉辦天津名人的紀念會(張仲紀念會、白羽學術研討會等)、出版《天津史志》、開辦「天津論壇名家講堂」、發行藏書票等。
  五月十六、十七日辦的「民國北派通俗文學國際研討會」,副題是:民國北派通俗 文學作家與天津地域文化。更是格局閎闊,把天津的文化身分放到整個北派乃至整個時代中去探究,揭明其地位與影響。這是天津幾所重要的大學該幹的事,孰料竟 由這樣一個民間志願者團體、幾位熱心的小青年就辦出來了呢!
  而且,我參加過的學術研討會不計其數,通病是大會儀式化(領導講話,官樣文 章,行禮如儀。學者專家呆坐聽訓或當布景擺設);討論空洞化(大會發言、小組討論,其實是論資排輩的安排。學者講完自己那十來分鐘,就外出外尋親訪友、逛街購物了。彼此之論文也無暇細看,甚或根本沒印出來);會議旅遊化(開會真正的重點是旅遊、餐飲、度假)。學術機構舉辦的稍稍好些,政府及具統戰意義之學會協會所辦則不堪形容。
  反倒是此等民間團體所辦,務實純樸。會前已編成《民國天津通俗小說創作出版史 語》《白羽研究專號》《王度廬百年紀念專號》《還珠樓主研究專號》《雲雁貞霈集》,提供豐富材料以供研討。遊旅安排,也就是去考察各小說家之故居舊址,以結合該會之調研報告。會議開閉幕,亦無領導之講話,只有主辦者向與會學者及小說家後裔敬禮致謝,學者、民間收藏家則專心研討之。其熱烈的情況,竟是在那許多大排場會議中所罕見者。
  再說,論民初武俠小說,大陸的名家且不說了,光台灣就把我、林保淳、葉洪生邀齊了,又把王度廬、白羽、還珠樓主的後人找齊了到會,豈是易事?懂行的人才知道這不是一般會議所能做得到的,而居然這麼個小小的志願者團隊便做成了。需知他們本是個老城市建築拍攝隊,並非武俠文學之專研團體,但在組織工作、規劃議題、導引研討上竟能有此表現,可知投入了多少心力。
  這個團體,只是大陸新興社會公益團體的一個小小縮影。近年大陸社會力勃興,各地出現了不少類似這樣的團體,各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又都展現了比政府機關更旺盛的活力和更深的人文內涵。其中這種地方文史知識和城市歷史古蹟維護結合的型態,很接近台灣在八十年代興起的古蹟保護及地方文史工作。
  地方文史工作,邇後不但在各鄉鎮遍地開花,且刺激了學院中的台灣史、台灣文學研究,也改造了傳統的地方志編寫傳統。各縣市紛紛開展新型地志的修纂,例如地方文學史,往往一編就是幾十大冊,從歌謠採集到對久遭佚忘的老作家作品之挖掘,豐富可觀。古蹟保護後來也擴展為文化資產維護,再漸次發展為社區運動,繼而是與文化產業結合的「社區總體營造」,波瀾壯闊,影響深遠,因為把國家力量帶進來了。民間終究啟蒙了國家。台灣的民主化,其實即與此一歷程有極深的關係,因為公民意識、鄉土關懷均藉此養成了。目前大陸這類團體的做為,也令人看到了相似的契機。
   這些團體在出版方面的表現也很值得觀察。由於出版體制原因,上文所述該團體所編《天津記憶》諸專號都是既無刊號也無書號的,屬於非正式出版的內部流通刊物。
   了解大陸出版環境的人都明白,大陸出版物事實上存在四個系統。一是正式出版品,由出版社出版集團所出;二是由民間工作室、文化公司製作,買書號刊號,掛上某某出版社名義出版的;三是在香港註冊公司而在內地發行製作的;四、就是非 正式內部流通刊物。可是書的品質與它出版的形態並無關係,不是正式出版品就較好,非正式出版物即較差,有時且相反。正式出版品訴諸市場,往往媚俗;又因要衝業績、追求國家評獎之效益,更易徇於官樣文章,替國家意識型態擁篲前驅。反倒是非正式出版品,本非牟利,又局限於小眾流通,頗能肆情發揮理念、表現創意,專業化深度亦可較強。
   因此,觀察大陸的出版狀況,若僅從正式出版品看,絕對只是僅得一偏,未能得其 全貌。要了解大陸朋友的知識結構、心態取向,也絕不能只從正式出版物看。因為非正式出版品其實甚多,除上述民間公益團體、志願者團隊頗有製作外,大學院校 師生、地區文史小團體,乃至小區開發商都時有令人驚艷之作問世,設計、裝幀與內容在在可觀。
   對於寫稿人來說,在這類書刊上寫稿,不僅報酬談不上,寫的論文在學術機構的評 估體系中也是不計點數、不列為成果的。這當然很限制了這類出版品的發展,使它無法發揮更大的能量、吸引更多作者來參與。不過,依目前情況觀察,志願者的組 合,性質本來如是,大家都是「歡喜甘願」地來做促進社會良善的事。這歡喜甘願的心情,或許才是最珍貴的。

发表在 网海采撷 | 留下评论

转载:悼怀吾师王度庐先生(长海 2006.1

我做王度庐先生的学生时,不知先生是武侠小说的大师,我知王度庐先生是武侠小说大师时,先生在铁岭一处简陋的教师宿舍中默默辞世已逾十年。市场文化无言地 击溃主流文化,武侠小说大行于世,叨光于影视的发达,借着章子怡小姐的芳容和杨紫琼小姐的武艺,《卧虎藏龙》成为替国人争光的大片,王度庐先生的名字也渐 为海内外华人所景仰。在辽宁省实验中学任教时,先生已绝口不言自己卖文谋生的历史,1976年我和景云在进藏前夕看望老师时,先生更是半语不及文化或文学。以先生深敛光华、温良敦厚的个性,恪守师道、谆谆诲人的品格,倘地下有知于今日文化市场之缤纷壮烈,不知应当欣喜自己早年创造平民英雄、市井侠客的初衷得成蔚然风气,还是嗟叹“文之衰也,不载乎道”?

白衣不易居帝京,家无寸土赖笔耕。

乱世珠玑贱如土,一斛止易米数升。

浓墨市井豪杰士,彩笔江湖儿女情。

侠骨岂为官鹰犬,义气能燃血冲腾。

春明纸价当日贵,人不立派文开宗。

我忝桃李饥馑后,贯索已犯文昌星。

先生温儒寡言语,貌似寻常街头翁。

执中守正严师道,不因风向失其恒。

谆谆为我解鲁迅,句读辞赋古文通。

细批作文圈点密,今日殊觉华衮荣。

神州六月飞霹雳,满街狂走旌旗红。

恂恂如璞函芒耀,十七年间和不同。

健儿羞射麋鹿老,放之山林陋寝终。

铁岭春回墓木拱,海上忽传大师名。

怨女《珠光》照《龙虎》,痴男《宝剑》击《银瓶》。

萧逸古龙列门墙,时价差可比金庸。

文苑少侠过江鲫,鼓波扬鬣欲作鲸。

前贤有知九泉下,将畏将喜对后生?

早岁鬻文求粥膳,于今应厌铜钿腥。

我怀先生垂懿范,甘饴粗粝能固穷。

发表在 网海采撷 | 留下评论

转载 :满学所和文学所联合召开全国首次王度庐研讨会

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和文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纪念王度庐先生诞生100周年座谈会,2009年8月20日在北京社科院举行。来自全国十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媒体单位的学界同仁以及王度庐先生的亲属参加了本次会议。

王 度庐原名王葆祥,1909年9月13日出生在北京一旗人家庭。1977年在铁岭逝世。他父亲早逝,家境贫寒,做过店铺学徒。后刻苦自学,曾在北大旁听,中 学未毕业就成为小学教员。他自幼爱好诗文戏曲,小学教员。从十几岁起,便向报刊投稿,发表杂文小品、侦探小说。1937年困居被日本占领的青岛,靠为伪政 权的机关报撰写武侠、社会和言情连载小说谋生,尤以悲情武侠小说著称,代表作为“鹤——铁五部”,包括《鹤惊昆仑》、《宝剑金钗》、《剑气珠光》、《卧虎 藏龙》、《铁骑银瓶》。1949年以后,沦陷区文学、武侠小说被排除在文化阅读之外,王度庐从此搁笔,当是一项时代的舛讹。2000年,华裔导演李安导演 将《卧虎藏龙》搬上银幕,并在 2001年第 73 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获得最佳外语片奖、最佳摄影师、最佳音乐和最佳美术指导奖4项大奖。王度 庐又开始被人们重新认识,但学术界对于他的研究还远为不够。会议由北京社科院满学所所长赵志强主持。他强调,召开这次座谈会的目的,一是要缅怀王度庐先生 的生平,研讨他的文学风格和艺术贡献,二是呼吁学界和当代受众更加关注这位重要的通俗文学与民族文学大家。在座谈会上,与会学者对王度庐做了多方面的阐 释。

北京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张泉的发言,从王度庐作品的接受史、王度庐的历史语境和王度庐的文学史叙述三个方面入手,试图在现代文学大格局 的背景中为王度庐定位。中央民族大学张菊玲从民族文学的角度讲述王度庐的文学价值。北京大学孔庆东通过细读王度庐的社会言情小说《海上虹霞》,来分析王度 庐与同时代流行的带有革命隐喻和民族寓言色彩的爱情叙事的异同。苏州大学徐斯年的书面发言,主要从王度庐的思想经历、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作品中的北 京元素等三个方面,分析王度庐的民族认知。北京语言大学李玲以社会言情小说《古城新月》为例,分析王度庐对于人的本体性的把握所达到的哲学的高度。北京社 科院文学所李建盛谈了王度庐对于少数民族文学以及一般主流文学的意义。苏州大学汤哲声的书面发言提出,王度庐是中国传统小说现代化的推动者,他的贡献在于 将武侠小说的主要成就从写事转向了写人,建立了悬疑式的小说结构,把评书语言进行了新白话化。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所刘大先以王度庐的《风尘四杰》为 例,探讨民国时代的“侠义”作为一种传统精神范畴在现代性社会体制中所遭遇的窘境。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主编关纪新从北京旗人文化的角度全方位地对 王度庐的创作进行了特色勾勒和文化解读。北京语言大学张书杰对《宝剑金钗》的人物、文化地理、旗人形象进行了分析。

王度庐先生亲友的代表 也出席了会议。王度庐之女王芹女士介绍了王度庐的生平情况,提到了他的低调、沉默寡言、对于京剧的热爱和晚年在辽宁省实验中学执教的往事。同为满族作家, 王度庐与被誉为平民文学代表性人物的老舍不同,一辈子都是普普通通的人,解放后生活也比较平静,他有想法,但是不善言辞,不存在被歧视、被压抑的情形。王 度庐早年曾受到新文化的影响,写的虽然是通俗小说,但内容却很洁净,没有秽笔。对于王度庐研究,王芹女士还表示,作为家属,对于任何学术研究观点和争议都 非常欢迎,也乐意提供必要的资料。王度庐的孙女王晓丽,在会上宣读了王度庐之子王宏发自加拿大的来信,表达了对父亲王度庐的认知。赵德昆先生毕业于王度庐 任教的辽宁省实验中学,他畅谈了对于王度庐先生的印象:非常勤恳、慈祥、稳重、朴实,且京味儿十足。此外,天津《今晚报》编辑王振良给与会者带来了“天津 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赶制的王度庐主题藏书票。正是这个团队,在不久前还编辑了《王度庐百年诞辰纪念号》,将其收入他们自费刊行的《天津记忆》第 10期(2009年5月16日),表现出对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高度热忱。

座谈会在热烈的气氛当中进行,与会者对这个有史以来第一次单独为王度庐举办的学术会议,均感收获甚多。(文讯)

发表在 网海采撷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