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王度庐故居

宁波路4号院里这座小楼的一层,是王度庐先生居住过十余年的地方,王先生在青岛创作的数十部作品,包括其代表作《鹤—铁五部》,都是在这里写成的。 这是一栋二层小楼,北面有地下室,院门朝西,对着现在的上海支路,沿几磴石阶上去,是两扇木门。现在这个院门已看不大出来,因为被封死了,院中的人改从北面后盖的一栋板楼的门洞里进出。 这里地势较高,在一片杂乱的各式建筑之中,还能辨出一幢幢历经风雨、样式大同小异的红顶德式小楼。青岛出的几本介绍名人故居的书中,也有王度庐故居的照片,但多不正确,估计是为周围的建筑所迷惑。 王度庐一家是于1937年春来青岛投亲的,起先住在先生夫人的伯父伊筱农家里,伊筱农已年近七旬,早年办过报,略有积蓄(参阅《王度庐为什么去了青岛》)。1938年1月10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青岛。为避战事,城里的许多人都已撤离了,有的去了后方,有的投靠到乡下。这一家人无处可去,伯父在博平路的房子也被日军霸占了,先生和夫人只好到处找房子。 宁波路一带的这片老房子当年都是青岛巨富“刘半城”刘子山的,青岛沦陷后,许多房客都撤离了,这里便空出来许多房子。伯父听说这里有空房,便令人撬开门,率全家搬了进去,他说没事儿,他同管房子的认识…… 从此,王先生一家便在这里住了下来,他给自己起了个新的笔名“度庐”(王先生原名王葆祥,字霄羽),意思是草庐且渡,希望能够“混一混”,“度”过这段艰辛。

照片说明(摄于2007年8月):


这张照片是从西面拍的,院墙上还留有原来的门柱。由照片中可以看到的左边的那个小门进去,是一层的楼道和通往二层和地下室的楼梯。王度庐一家住在一层,紧挨着那个小门的两扇窗内,就是王先生曾经居住过的房间。从照片上还可以看得出来,这左边的一扇窗原来是个门,而王先生的书桌就摆放在右边的那扇窗下。

此条目发表在生平轶事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