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弦 八角鼓 穷大奶奶逛万寿寺

单弦是北方曲种。原为八角鼓的一种演唱形式,以一人操三弦自弹自唱而得名。单弦兴直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当时满族旗籍子弟开始编写、演唱八角鼓,创造了这 种自弹自唱的演唱方式,借以自娱娱人。开始多应亲友喜庆宴聚或在庙会等处义务演唱。后期(1880年左右开始)由于旗籍子弟随缘乐(本名司瑞轩)自编曲词 在茶馆里演唱,对内容、唱腔等多所改革,遂形成独立的曲种。

单弦是一种曲牌联套体的曲艺形式,曲牌众多,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适合于表现多方面的题材和反映现实生活。尤其在后期,又吸收了一些长于叙事的曲 调,使它在叙事、抒情方面生动活泼,独具特色。

单弦有两种演出方式:1、自弹自唱;2、一人站唱,以八角鼓敲击节拍,另一人操三弦伴奏,旧称“双头人”。单弦的曲目,前期以反映清代北京社会生活风 貌的为多,比如《急拉吃得甲》、《穷大奶奶逛万寿寺》、《青草茶馆》等,也有一些由戏曲故事改编的,如《罗锅儿抢亲》、《合钵》等。自随缘乐在茶馆献艺以 后,则多根据《聊斋志异》、《今古奇观》、《水浒》等小说改编,如《续黄染》、《胭脂》、《杜十娘》《武十回》、《翠屏山》等,以故事性强、刻画人物细致 入微取胜。“五四”运动以后,受民主思想影响,出现了何质臣演唱的《秋瑾就义》等新节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单弦不断推陈出新,产生了《四支枪》、 《荆江蓄洪区说话》、《青年英雄潘天炎》、《反浪费》、《地下苍松》等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流行的地区也由华北、东北扩展到华东、西南等地的一些城市。

附:

 [单弦]《累大奶奶穷逛万寿寺》

(2007-05-07 09:53:08)

 [曲头]

大爷上了班儿,

这位大奶奶得了闲儿。

今天是四月初八儿,

我何不上万寿寺喝个野茶儿。

[太平年]

这位大奶奶她呀,手脚不识闲 儿,

找了块“铺衬”就补补她那汗 溻儿,

浆洗浆洗那个毛蓝的旧布褂儿 呀(太平年),

连考带晒鼓捣个潮干儿。

温上了洗脸水,半拉沙锅浅 儿,

温水的工夫还不识闲儿,

大奶奶洗了一个清水脸儿呀 (太平年),

又吃了碗糙米的饭就的是萝卜 干儿。

找出了袜子看,耶,袜子麻了 花儿,

大奶奶还是两只汗脚巴丫儿,

粘的糊的往下一蹬呀那袜子两 了半儿(太平年),

现成的针线儿缝缝连儿连儿。

这个蝴蝶梦的那个鞋呀,绽了 有少半边儿,

眼看这蝴蝶就要飞上了天儿,

哎,旧鞋合脚它穿着舒服点儿 (太平年),

逛庙何须满帮子花儿。

对着菱花整整容颜儿,

取出来锡鑞的扁方儿它七八道 弯儿,

大奶奶梳的本是高头把儿呀 (太平年)

当顶别上一根凉凉簪儿。

有六个耳朵眼儿,四个锡鑞圈 儿,

又戴上两个小铜环儿。

拿好那烟荷包,还有那个小烟 袋儿呀(太平年),

细一想呀,浑身上下也没有一 个大钱儿!

[叠断桥]

大奶奶她好为难(哎哎吆), 心似滚油煎儿(哎哎吆),

当也没的当啊卖也就不值个钱 儿,

要是等到我们当家的下了班儿 呀,

那才活呀活是个乱儿呀(哎哎 吆)。

无奈何倒把门关(哎哎吆), 托付街坊给照应着半天儿呀(哎哎吆),

出离了西直门,捋顺着石头道 边儿,

过了那高亮桥喂来在那长啊长 河沿儿(哎哎吆)。

经过了乐善园儿(哎哎吆)在 五塔寺又打了一个穿儿(哎哎吆),

捋顺着拦河沿儿,经过了豆腐 闸儿这才来到了万寿寺呀,

哎,见车辆就乱啊乱成了一条 线儿!

[罗江怨]

这山门以外,那买卖都成了攒 儿,

买的是牛头肉与羊头肉哇,馓 子、麻花儿,

还有熏鸡,哎呀熏哪熏鸭蛋 儿。

这个是豌豆黄儿呀,哎块块儿 都带个尖儿,

那个是豆汁儿咸菜呀,还外带 着焦圈儿,

麻糕、凉粉儿,哎这多哎这 多、多浇醋蒜儿。

两个小孩儿,吆喝声都震破天 儿,

“喝碗热茶呀,您喝两碗儿才 一个大钱儿!”

还买卖各种的糖块儿还有酸, 哎有酸、酸枣面儿。

在柳荫了树下呀,有席铺的地 摊儿,

卖的是烧、黄二酒,玫瑰露与 白干儿,

二人对座哎他闲哪,哎他闲、 闲说话儿。

有一位老汉,他手扶着圆笼边 儿,

卖的是桃脯与杏脯,有糖拌的 犁干儿,

还有几份哎这温哪哎这温、温 扑罐儿。

那耍货的摊子上啊,他哄的本 是小孩儿,

木制的刀枪剑戟,有胡须,有 鬼脸儿,还有那马鞭儿,

刷拉拉的那是哎着叉,哎这叉 上的铜镲片儿。

[怯银纽 丝]

大奶奶她未进庙就四外看,

瞧见了台阶就坐在上边儿,

掏出了小烟袋儿呀,要想抽袋 烟,

他一摸没带这小火镰。

从那边儿来了个老太太,

带的可真叫全,

叼着个大烟袋就来至这边儿,

大奶奶赶过去,说:“借火抽 袋烟。”

哎?不知道那烟袋荷包掉在了 哪边儿!

[数唱]

这大奶奶他闹了个没脸儿,

那有说刚见面就跟人家寻烟 儿,

无奈何说:“老太太您坐在这 儿吧,

咱娘们儿说回子闲话儿。”

老太太说:“前面还有人等,

你我还是各自两便儿!”

[南锣北 鼓]

大奶奶,上庙坛儿,

天王殿,打个穿儿,

前行来至在山字院儿。

捋顺山道就上了土山儿,

找了块儿,四平台儿,

歇歇腿儿来落落汗儿。

[湖广调]

大奶奶她往下看哪,大殿内有 人喝茶儿(哎哎哎),

一位一位呀都是那个阔老仙儿 (哎哎哎),

也有那旗装的打扮儿和汉装的 打扮儿,

俱都是那使奴唤婢不哟(哎 哟)后跟着小丫鬟儿,

你瞧瞧人家都是绸缎裹到底儿 不哟(哎哟)谁象我这身杂儿。

叨叨念念哪走下那个土山的坡 儿(哎哎哎),

见和尚他打水就在那个井台儿 (哎哎哎),

大奶奶她迈开了脚巴丫儿她就 直奔那个水罐儿,

和尚说:“女菩萨您要喝水不 哟(哎哟)您要喝水呀,您给我们撂俩香钱儿。”

大奶奶说:“哟,我们可不渴 不哟(哎哟)我是看看那水罐儿里头那个锣儿大的那个天儿!”

大奶奶她一起身儿呀直奔那个 大殿坛儿(哎哎哎),

见众多人等啊围了个严实严儿 (哎哎哎),

大奶奶她“劳驾,借光。”就 走进了大殿儿,

斜倚着隔扇儿看了会儿打金钱 眼不哟(哎哟)这简直是拿钱来做冤儿,

甭多了这钱那就给我一点儿不 哟(哎哟)何至于渴的我嗓子冒烟儿。

大奶奶他一扭身儿呀,来至在 佛座旁边儿(哎哎哎),

见和尚打坐冲盹儿,伸手就抓 人家供尖儿(哎哎哎),

和尚冲定她一睁眼“啪”就攥 住她手腕儿,

要说这和尚也真楞不哟(哎 哟)“咳咳咳咳!那儿来这么一个馋老婆尖儿!”

大奶奶说:“哟,你当我们真 吃不哟(哎哟)我瞅你冲盹我才跟你闹着玩儿!”

[寄生草]

大奶奶她,出离了角门儿就遘 奔了河沿儿,

见四外无人就走向河坡儿,

用双手手捧凉水就喝几遍儿,

想擦脸一摸没带小手绢儿。

猛一起身她眼冒金花儿,

两腿发软,俩脚拌蒜儿,

这要是倒卧在这儿是可怜不带 价儿!

(白)这大奶奶可真够急的, 又渴又饿多半天儿,喝完凉水,猛一起身儿,眼冒金花儿,脑袋发晕,两脚拌蒜儿,哎哟,这难受!这越难受她不行!

[云苏调]

猛一抬头天都这一晚了(咿 呀,咿呀呀),

眼看太阳它就压山儿呀(咿 呀,咿呀呀),

赶紧上了河坡儿就往家跑哇 (咿呀,咿呀呀),

三步并做两步颠儿呀(咿呀, 咿呀呀),

这时候就听西北乾天有雷响啊 (咿呀,咿呀呀),

再待一会儿呀那核桃大的雹子 专砸大奶奶秃脑袋瓜儿(咿呀,咿呀呀),

砸坏了大奶奶高头把儿呀(咿 呀,咿呀呀),

又摔坏那根凉凉簪儿(咿呀, 咿呀呀),

大奶奶心里一慌就摔卧在地儿 呀(咿呀,咿呀呀),

嘿!还正赶上这地方还有个坡 儿“骨碌碌碌”由坡上边就滚到下边儿呀(咿呀,咿呀呀),

这半道上这土了坷拉还真叫讨 厌,刮坏了大奶奶那个毛蓝旧布褂儿啦(咿呀,咿呀呀),

又刮坏了里边那个小坎肩儿 (咿呀,咿呀呀),

大奶奶当时闹了个大红脸儿呀 (咿呀,咿呀呀),

赶紧双手就抱着双肩儿呀(咿 呀,咿呀呀),

起了身儿“哟,哟,哟”就往 家跑哇(咿呀,咿呀呀),

跑哇!您瞧他这个一通的颠儿 呀(咿呀,咿呀呀),

跑的这鞋也开了绽儿了(咿 呀,咿呀呀),

一双袜子也耍了圈儿(咿呀, 咿呀呀),

大奶奶低头一看那“嘿嘿”她 就“扑哧”一笑哇(咿呀,咿呀呀),

那位说了他笑什么呀?这小哥 儿五个在那外头刨土玩儿呀(咿呀,咿呀呀),

大奶奶赌气坐在了泥水地儿了 (咿呀,咿呀呀),

就听“哧楞,哧楞”扒了两个 光脚巴丫儿(咿呀,咿呀呀),

那破鞋烂袜子还舍不得扔啊 (咿呀,咿呀呀),

绕世界寻摸,哦,捡了个荷叶 就包在里边呀(咿呀,咿呀呀),

说要是有人将我问啊(咿呀, 咿呀呀),

我就说给我们当家的带的酒菜 儿“酱爪尖儿!”(咿呀,咿呀呀),

忽听身后头有人说话呀(咿 呀,咿呀呀),

“修好的大奶奶您赏我两个大 钱儿!”(咿呀,咿呀呀),

大奶奶回头一看哪,她也就乐 了(咿呀,咿呀呀),

“我说你这要饭的也不开眼 啊,你要你单跟我要,我要有那么几个大子儿我何必又渴又饿多半天呀!”(咿呀,咿呀呀),

哎呀,跑到西直门呀,那城门 都关了半扇儿了(咿呀,咿呀呀),

到家足有这么定更多天儿我的 老爷子呀!

[曲尾]

回家来,开门点灯又笼火,

吃罢了饭,温好了洗脚水,洗 洗这副泥脚巴丫儿,

她这才坐在炕沿儿,

紧靠窗台儿,

手拿小烟袋儿,抽一袋儿是装 上一袋儿,

撅了根席篾儿剔剔牙儿,

细想到这场万寿寺我逛的可不 够露脸儿,

穷逛了一天庙,

我也没花上一个大钱儿

注:

 万寿寺在西直门西北七里许(今紫竹院公园西,苏州街北)。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据《天府广记》记载:“慈圣李太后出资巨万,命太监冯保监造。” 清代曾前后三次重修。寺分中、西、东三部分。中部为主体部分,步入山门,迎面是天王殿,又北,是大雄宝殿(即大延寿殿),殿前有乾隆御制石碑两座。殿后为 万寿阁(原名宁安阁),民国时期已塌毁。西部为行宫,是清代皇帝到西山游幸时,休憩之所。慈禧太后去颐和园,必到此处休整梳妆,其梳妆楼至今犹存。东部有 圃园和方丈院。庙内古树连荫,叠石为山,□廊曲栏,构筑精巧。

  早年每逄旧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日,在万寿寺有半个月的庙会。四月初八日,佛祖释迦牟尼诞辰,为 正期。庙里循例于大延寿殿举行“消灾解厄、增福延寿”大法会,僧众唪诵《万寿无疆长寿经》。清时,盛行 “舍缘豆”。据说这个举动即始自万寿寺,其它寺院乃是追随其后,争相效尤。所谓“缘豆”,即僧人们在开庙之前,利用选豆(青豆、黄豆)的形式进行念佛,每 选一粒豆便宣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圣号。等到四月初八佛祖诞辰之日,将豆子煮熟,配上咸胡萝卜钉儿,放在大笸箩里,用小勺免费送给香客,谓之“舍缘豆”, 意思是结个佛缘。但主要是请施主给写些布施(香资)。因此,舍的时候僧人们都双手合十说:“结个佛缘吧,祝您多福多寿!”法会圆满时还要把布施 财物较多的施主芳名写进祭告佛祖的表文。

  当年万寿寺的庙会确实有几许繁华,城乡居民进香拜佛者日以千万计,其中有乘八抬官桥的王公贵 族,也有两把头上“锡拉的扁方倒有八道弯”的“累大奶奶”。(引自单弦牌子曲:《穷大奶奶逛万寿寺》)。庙前,临时搭就的茶棚,席地而坐的茶摊、小吃摊、 玩具摊连成一片。据《燕京岁时记》载:“游人甚多,绿女红男,联蹁道路。柳风麦浪,涤荡襟怀,殊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致。诚郊西之胜境也。”庙的西垣 外,有走马场,但不甚修广,备一格而已。庙会期间有赛马的盛举。

此条目发表在民风民俗分类目录,贴了, , , , 标签。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