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大家王度庐身后的女人

摘自:《新京报》2011年1月23日

记者: 张宁

001年,李安执导的影片《卧虎藏龙》取得巨大成功,斩获 四项奥斯卡大奖。该片片尾字幕特别注明:王度庐小说改编。

 王度庐是谁?北京旗人作家,开创“悲剧侠情”小说的一代宗师,他的作品对后世武 侠文坛影响深远。

 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和王度庐相知相伴一生的女人,是李丹荃。

 去年6月,李丹荃在京 逝世,享年94岁。

 浪漫爱情 夫唱妇和《纳兰词》

 一部《卧虎藏龙》,让人们重新认识了王度庐。可不为人知 的是,李丹荃与王度庐70多年前的相识,情节却像另一部电影———《云水谣》:才子做家教,识得佳人。

 大约在1933年,王度庐在报社工 作的同时,兼做京城一富庶人家的家教。他学生的姐姐有位同学,是培根学校的休学学生,常到这家来看书。

 这位学生就是李丹荃,一位聪明、美 丽的女孩,成绩好,跳过级,热爱文学。她家当时住在景山东街,离王家很近。从此,王度庐和她相识、相爱。

 祖籍北京,1916年出生在西 安,幼时回京上学,家族落败,高中肄业。这是两人相识前,李丹荃的人生轨迹。而王度庐此时,已在报刊上发表评论并连载小说。

 恋爱期间,王 度庐曾将《纳兰词》赠予李丹荃。

 《纳兰词》由清初贵族纳兰性德所作,既有刻骨铭心的爱情诗,也有苍凉悲怆的边塞诗。王度庐热爱这部作品, 因它是旗人文学中的奇葩,更因自己“单寒羁孤”的身世、沉郁悲怆的审美个性,能够与之发生共鸣。这也正是李丹荃喜欢的文学意境。

 苏州大学 教授徐斯年曾撰文谈到,晚年的李丹荃仍能背诵《纳兰词》中的很多篇章。

 颠沛流离 侠骨柔情贤内助

 徐斯年认 为,李丹荃之所以对《纳兰词》印象深刻,可能更多缘于二人颠沛流离的婚后生活。

 李丹荃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九一八”事变后,王度庐前 往西安谋生。其时她家也已迁到西安,1935年她和王度庐在西安结婚。

 在西安,王度庐经常失业,艰难维持生活,加之,李丹荃父亲故世,在 西北两年后,夫妻二人返京。

 “长安居,固不易;京师居,仍不易。”王度庐此时全凭卖稿为生,夫妇俩与母亲、弟弟同住,生活艰难。1937 年春,两人前往青岛,投靠李丹荃无子女的伯父。

 一年之后,青岛沦陷。为度时艰,王度庐开始了撰写连载小说的生涯。

 王度庐 这一写就是十一年,除大量社会小说外,还有武侠言情小说,作品数百万字。其代表作“鹤-铁五部曲”也在此期间完成。其中第四部,就是被李安导演搬上大屏幕 的《卧虎藏龙》。

 “鹤-铁五部曲”,描写了李慕白等老少三代、四组英雄儿女的悲欢离合故事,被公认为是“悲剧侠情”的开山立派之作。台湾 学者叶洪生曾指出,后起港台武侠小说,大都走的是他开辟的“悲剧侠情”这条路。古龙也曾写道:“到了我生命中某一个阶段,我忽然发现我最喜爱的武侠小说作 家竟然是王度庐。”

 据李丹荃的子女介绍,母亲是一个乐于助人、知书达理的人,那时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父亲身体又不好,家中事务均由母亲操 持。除照料大家的生活外,母亲还常给父亲的作品提些建议,所以父亲写的那些侠骨柔情的故事应该会受到母亲的一些影响。

 中学任教 学生眼中的“老妈妈

 解放后,王度庐封笔,再未写过小说,夫妇二人同赴东北参加工作。1953年夏,又一同调入沈阳的辽宁省实验中学。学 校实行寄宿制。王度庐从事教学工作,李丹荃则负责管理学生的生活。

 在一位六十年代毕业生的印象中,李丹荃是一个知识分子型的母亲,有教 养,说带有京味儿的普通话,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

 该学生回忆,有一天早晨天气晴好,学生们都将被子抱出晾晒,可上课时突然下起了雨。下课 铃响,大家都冲回宿舍,却发现晾晒的被褥不见了,原来李丹荃老师早就帮他们收好了。

 徐斯年教授也曾是这所学校的学生,上学期间患阑尾炎, 是李丹荃将他送到医院,还准备履行“家长”职责,在手术文件上签字。

 多年后,徐斯年再提起此事,李丹荃却说记不得了。“这种事对于她来 说,确实也算‘稀松平常’。”但徐斯年却清楚地记得那个寒冬的夜晚,自己躺在担架上,旁边的李老师一路小跑地跟着,手中拿着病历,头巾在冷风里飘拂。

  子女们回忆说,平时母亲总是早出晚归,就连过年,一家人也常在食堂吃饭。因为要关照不能回家的学生,逢年过节更加忙碌。也正因此,一些学生称呼李丹荃为 “老妈妈”。

 “下辈子我们仍做您的儿女,您的学生。”李丹荃的学生们说,当年让她操了太多的心,真希望能有机会当面对老师说一声“谢谢” 和“对不起”。

 替夫维权 为《卧虎藏龙》打官司

 1970年,王度庐退休,随李丹荃下放到农村,接受再教 育。

 两人在农村呆了4年。1974年,李丹荃被动员退休,夫妇二人回城投靠儿子。1977年,王度庐因病去世。

 王度庐的 作品,最早都是在报上连载,后来才由上海一家出版社出版。他们的女儿回忆,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里还有许多父亲的书,崭新的,层层叠叠铺放在箱子里。 1960年前后,燃料缺乏,这些书被家里用来取暖,陆续化为灰烬。

 王度庐去世后,李丹荃开始搜集整理他的作品,甚至还为版权打过官司。

  由于王度庐解放之后即封笔,再加上性格不爱张扬,以至于后来很多人都不知道《卧虎藏龙》出自他手。1983年,《今古传奇》杂志开始刊载名为《玉娇龙》、 《春雪瓶》的“长篇大书”,署名“聂云岚改写”。

 聂改写的正是王度庐“鹤-铁五部曲”中的《卧虎藏龙》和《铁骑银瓶》。1987年,李丹 荃得知此事,通过书信与聂云岚进行交涉,未作深究。

 随着电影《卧虎藏龙》的热映,某出版社重新出版了聂云岚改写的《玉娇龙》和《春雪 瓶》;还有影视公司拟筹拍电视剧。多方交涉无果后,李丹荃将出版社诉至法院。2001年夏,法院判定:《卧虎藏龙》、《铁骑银瓶》系王度庐独立创作完成, 其著作权由王度庐享有。

 除了整理丈夫作品,晚年的李丹荃,仍保持着爱看书的习惯。儿女们的印象中,李丹荃一生酷爱读书。当年上班时,每天 忙碌之后,最好的休息就是能躺在床上看一会儿书。

 儿女们介绍,年过九旬后,母亲仍嗜书如命,是字就看,还会上网、学英语。直至去年3月中 风住院前,她仍在看曹聚仁先生的作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2010年6月,李丹荃告别书香与94载别样人生,溘然长逝。

此条目发表在生平轶事分类目录,贴了, , 标签。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