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父亲的足迹

摘自:《天津记忆》王度庐百年诞辰纪念号代序/2009

作者:王芹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父亲的足迹,查找散落在各图书馆角落里的文字,搜寻遗失在民间的作品,寻访当年的读者,听他们讲述深藏于心的记忆。所以,虽然父亲已去世多年,然而他在我们的心目中却日渐清晰。

在我们的记忆中,父亲是个敬业的教师。父亲的记忆力超强,知识面也很宽,有时候问他一个问题,他可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地讲出一大通来,令你不得不信服。当然,我们也知道父亲写过书,因为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里还有许多,上海励力出版社出的,崭新的,层层叠叠地铺放在一个大木箱里。1960年前后,在那缺吃少穿、燃料缺乏的年月里,这些书才陆续化为灰烬,被我们取暖用了。当时我已在中学读书,这些书也读过一些,但是印象不深。

父亲去世的时候我已经三十多岁了,然而对于父亲走过的路,对于父亲的内心世界,我们却知道的很少。直至今日,在寻找父亲足迹的过程中,在一遍遍阅读父亲当年写下的大量文字后,我们才真正开始了解自己的父亲。

2006年春,我们找到了一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旧报,上面刊有许多父亲写的中短篇小说和杂文。读了这些杂文我们才知道,原来沉默寡言的父亲,当年也是一个愤世嫉俗的热血青年,他批判封建习俗,倡导男女平等,剖析国民性弊病,痛斥日本帝国主义,其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这一时期父亲还写了大量小说,虽然影响不大,然而对他后来的创作无疑是有帮助的。

1937年春父亲去了青岛,他本想在那里觅得一份较稳定的工作,可是不久青岛就沦陷了。父亲虽然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可是他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不卑不亢,可以想象得出,当时他的内心有多么痛苦!但是为了养活家人,为了能在沦陷区不失尊严地活下去,他只能卖文为生。

父亲1938年后的作品主要为侠情小说和社会言情小说,侠情小说多为清末故事,社会小说则多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至战前,而地点多被设置在北平。父亲是北京旗人,他熟悉那里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而且那里还有他的母亲。北京是父亲魂牵梦绕的地方,他只能在小说中寄托自己的乡愁,通过小说里的豪杰行侠仗义、除暴安良,以去心中之块垒。读过父亲这一时期的作品,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他的爱与恨,奋斗、挣扎、苦闷与无奈。

虽然以前知道父亲在北京时就写过小说,但是因资料有限,总以为他是在到青岛后才开始正式写作的。其实父亲在1937年之前已从事写作十余年,在他的一生中写作生涯比教书的时间还要长些。现在,父亲在我们的心目中,不仅是个敬业的人民教师,还是一位优秀的作家。

今年是父亲的百年诞辰,我们还在继续寻找父亲的足迹,因为这是对他的最好纪念。

此条目发表在生平轶事分类目录,贴了, , 标签。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