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奇人王度庐

摘自: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城市服务管理广播台<茶余饭后话北京>(2008/4/15)

   主持人:文林

   嘉宾:常华(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西山文化专家)

    ……                    

  常华:……在他(王度庐)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北京民俗文化。其中一点就是庙会。你看在他的《卧虎藏龙》里边,写得最为细致生动的,说的是咱们北京西郊的妙峰山庙会。
  文林:因为妙峰山当时那个庙会是当时北京最有影响的庙会之一。
  常华:对,而且它的影响力还扩散到外地。在王度庐作品中借着女角色玉娇龙,为了父亲病愈,而上山请愿,要去舍身跳崖。在这个章节里,把妙峰山庙会的这些民俗活动,做了很生动很详尽的展示。所以可以肯定,王度庐先生自己亲自去过妙峰山考察过,如果单凭一些书上的参考资料这么来搞的话……
  文林:他不可能写得那么生动。
  常华:写不出这么富有生活气息这么生动的内容。他书中写妙峰山的香道、村庄这些地名,现在都能找到。
  文林:全都是用的原来的名字……
  常华:……这里咱们介绍几个小例子。书中说了,玉娇龙在为母亲办完丧事之后,深居简出,到了四月份妙峰山又办庙会了,她为了父亲病愈,而决定上山还愿,这样,她从妙峰山庙会送会旗活动,就是广告、会帖子、海报,从这儿说起。说的这一天从高坡上来了一大群人,为首的穿着长袍坎肩,拿着一面三角形的黄绸小旗子,上面绣着“曹山进香”四个黑字,这个说得都非常准确。老照片显示,当时那些进香的人打的就是黄地黑字的旗字。另外他下面说,他们捐了多少两银子,这指的是大户人家,一般情况下,这些来的人,就是在墙上、大街上贴上有关庙会的会旗,宣传的广告就完了。在他的书里还提到,妙峰山上有一座悬崖,奇高无比,一般孝子贤孙,曾为父子之病来此舍身跳崖,据说是因为一片孝心,能够感动神灵。所以时常从高崖跳下去之后,有神保佑,竟然丝毫无恙,而且父母的病也因之好了。
  文林:就是这样的一种传说。
  常华:这完全就是一个传说。但是据记载,在妙峰山庙会期间,确实是有人舍身跳崖的。
  文林:结果他就把这个记载运用到他的作品里面去。
  常华:对。在妙峰山山顶上白塔的前面。
  文林:常老师,上一次去年咱们去,还拍了那个白塔,包括一秉虔诚大的洪福的标语。
  常华:就在白塔边上就是一个三十多米的大的悬崖。
  文林:那个白塔边上都是拿围栏围着,确实从那儿一看挺陡峭的。那儿就是舍身崖。
  常华:那个地方就叫舍身崖,过去还真有人,当然是个别的了。善男信女们为了父母的疾病许愿,跳崖。
  文林:但是跳了人还伤不着。
  常华:这是传说,实际的情况是跳下去非伤之即亡。那肯定的,三十多米的高崖。而且这可以说是过去的一个陋俗,过去的一个很丑陋的恶俗了。在当时二三十年代,妙峰山不通汽车,全凭人走上去,附近也没有医院,所以遇到这些跳崖的信使们,甭管是伤了的也好,亡了也好,首先得由他的亲友们,雇佣当地的村民,用担架或者用滑竿,把受伤的或者已经死亡的人,抬下山,走四十里山路,走到门头沟镇,由那儿坐火车进城,再去医院去抢救,你说多可悲啊。
  文林:跳之前担架就得在旁边备着。但是他在书里设计的这玉娇龙,本身她有武功啊,所以她要跳的话,应该没什么问题。
  常华:他电影里就把玉娇龙跳崖的场面,移到了武当山了。他的书中还说,说玉娇龙,他们的车马出了德胜门,就往西北走去,直奔妙峰山。这说的走的是妙峰山的东北道,五条香道之一。下面又接着说,妙峰山从今天热闹起来了,那些善男信女都讲究抢先烧香,尤其传说烧第一股香最好,这确实如此。
  文林:头柱香。
  常华:讲究进头香,这在历史上就有。当年慈禧太后,为了给她儿子同治帝求平安,也是预先告诉庙里头,非等他们进完香之后,才许别人进香。这也是在生活中确实有。
  文林:这些细节他描述的都特别准确。
  常华:就说明他肯定是去过此地。你看他后边还说,说他带着妻子来到了山后的一个村落,这个村落叫三瞪眼,位置在一个三岔口的周边,交通方便,还有当地的妇女卖桃木拐杖等等。这个说的村名,村子现在还存在。
  文林:这三瞪眼真有这么一个村子?
  常华:这个村子的名字现在叫建沟村。这个村子由于是处在一个三岔口上,所以又叫三岔剑,过去叫过三岔剑。
  文林:那叫它三瞪眼什么意思呢?
  常华:三瞪眼它是把妙峰山香道,东北道上一个地名他给移到这儿了。这个三瞪眼实际上是中北道上面的一个地段,那个地方蜿蜒崎岖,来回地拐弯。
  文林:很陡峭,不好走。
  常华:抬滑竿,抬爬山虎的这些轿夫,走到这儿以后,必须得高度集中精力,瞪着眼睛,仔细看着路,所以叫三瞪眼,来回拐弯。
  文林:我以为说这个三岔路口,行人到了这儿不知道上哪边去,所以叫三瞪眼。三条路,不知道走哪条。建沟村您说过,如果上妙峰山,这是必经之道。
  常华:必经的一个村庄。他这书上还提到,说是到了夜深人静,门外夜行的香客,还在彼此道着虔诚,桃木棍敲击在山石上声音极为清脆。实际上妙峰山的庙会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的前后这几天是高峰,人最多,所以无论是白天夜里,都是上山下山的人,特别的多。而且互相只要见了面,就互道虔诚,尤其是夜里,每个人都得拄着一个桃木的拐杖。这个桃木本身有辟邪的作用,另外就是路黑,确实得敲着。所以听到人们清脆的敲击石头路的声音,所以他这个记载是十分形象的。另外书里面记载了妙峰山香会表演的花卉,至少有八种,这八种是秧歌、耍叉子、开路会、举幡旗、耍坛子的花坛、五虎棍、少林棍、踩高跷、莲花落等等,写得都是非常生动。王度庐作为北京长大的这么一个满族的作家,他的文章中特别幽默,流露出一种自然的京味。
  文林:这也是对北京的一个文学特点。
  常华:所以说王先生是京味文学大家,是完全不为过的。
                   ……

后记:

    王度庐先生笔下的北京,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不仅经得起与地图进行核对,而且俨然为一幅立体的、动态的、具有继时性的“故都图”。    《卧虎藏龙》第十四回的标题为:礼佛妙峰投崖尽愚孝,停鞭精舍入梦酬痴情,写的就是玉娇龙去妙峰山舍身跳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的《卧虎藏龙》印刷有误,将书中的“妙峰山”全部印成了“妙山”,将“峰”字漏掉了。

此条目发表在网海采撷分类目录,贴了, , , 标签。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