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度庐为什么去了青岛(三)

那么王度庐先生去青岛与此事有什么关系呢?说来话长。其实伊筱农原本姓李,19岁时因为反对母亲包办的婚姻,愤然离开北京,投奔了在广东任高官的舅父,改姓为伊,王度庐的夫人李丹荃女士便是他的侄女。

当时王度庐夫妇住在北京,接到伯父的来信后,很费了一番思量。

如《王度庐先生早期作品简介》一文所说,王度庐是北京人,从十六、七岁起便开始投稿,后来一直在报社工作。王度庐在报上发表过不少连载小说,1930年后还开了一个谈天专栏,每天发一篇短文。如今看来,王度庐那时也是一疾恶如仇的热血青年痛恨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中国的公然侵略,恨不得自己也战死在疆场。1934年前后,王度庐离京去西北住了一二年,其中原因之一也是为躲避迫害。在西北工作很难找,挣钱也少,王度庐不得已又回了北京,可是在北京也找不到工作,原来的工作又丢了。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愿意去寄人篱下,况且毕竟北京是自己的家,老母亲还健在,可是接到伯父的来信时,他们的生活已很窘迫了。

1937年春,伊筱农寄来路费,王度庐夫妇和李丹荃女士的妹妹便一起去了青岛,此时伊筱农已年近七旬。

后来的事情则是始料不及的,接着就“七七事变”了,王度庐只好留在了青岛,一住十二年。在此期间,他写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代表作《鹤—铁五部》。他很少外出,很少与人交往,“度庐”这个名字就是这个时候起的,他把自己关在家里,与他笔下的人物对话,生活在自己想象出来的世界之中。伊筱农于1946年前后去世,葬于万国公墓,他和王度庐一家一起生活了近10年

此条目发表在生平轶事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