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了好几个题目之后,写下“感觉”二字,忽然发现这题目真好,既便我对王先生了解不深,也可以很亲切又自然地畅所欲言,内容深一点浅一点都没有关系。
本来我以为不喜欢王度庐的人,是因为没有看过他的作品。但后来发现,既使看过的人,也不一定会喜欢。《红楼梦》三十六回说,贾宝玉深悟人生情缘只能是“各人各得眼泪。”我也由别人的种种言谈,体会到什么是“各花入各眼”。
话虽如此,吾道不孤。王度庐的读者不乏其人,甚至有能背诵者,其倾慕之心可见一斑。逢人说项,未必他人爱听,私心自喜,到底也要说点理由。
以我个人观点来看,王先生的作品不仅是武侠小说更应该称为小说。虽然这又是白马非马的论调,但关系着一个文化的继承问题,王先生的小说虽归为旧派,其实是承袭五四新文化的结晶。有人说“王度庐以言情小说的笔法创造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新的天地。”不如说是用新文化武装了武侠天地。新派武侠名家将武侠小说更加武侠化,王度庐是将武侠更加文学化。而这个文学不是在书中掉几句书袋就可以称作文学的。
有评论李安的成功在于适时地迎合了外国观众的心理和审美观念云云,但我认为这不过是皮毛表象而已,钱钟书一部《管锥篇》就为了证明的一个观点:“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歌德也说:“中国人思维,行动感觉和我们几乎完全一样;我们会很快就感到自己和他们完全一样。”王先生的作品即以描写人性见长,能得到世界的认可自然不言而喻。
王度庐的武侠小说以“鹤铁五部”为代表,而鹤铁五部又以《卧虎藏龙》为个中翘楚。以《卧》为例,可以窥见先生高超的文学才华。简而言之,就是“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
个人以为,王度庐的用笔与张恨水颇为相似,很注重情景交融的细节描节。他塑造的玉娇龙也可与陈端生笔下的孟丽君相提并论。其京味语言,幽默行文,也不在另一位满族作家老舍之下。对白的口语化,生活化更是达到很高的水平,如孙犁倍受称道的《荷花淀》中的语言在王先生笔下不过是家常便饭而已。结构巧妙而宏大,五部既能独立成篇,又相互连贯,而且故事层层推进,每一部都给人不同的启发。虽然基调是悲剧,而《铁骑银瓶》却能一挽颓势,从而使鹤铁五部达到一种哀而不伤的境界。其对风土民情的描绘也是历历如画,含畜委婉,而且全是白描,不张扬、不拖沓、不说教。刘泰保这个配角形象丰满,人物性格典型鲜明,更是充分展现了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
最为可贵的是先生思想很进步,比如说:“真正的英雄不能够轻视王法。” “我觉得走江湖,历风尘,行侠仗义,才是接续我父母的事业,才能够称为正途。”这些都与现代人的人生观接近,且符合一个江湖侠客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而不是消极出尘作世外高人状。
立意既不凡,而文字又能相辅相存,曲尽其妙,感人深至。的确是“深入到武侠小说的灵魂深处。”掩卷沉思,每让人感同身受,低徊不已。一代大家,当之无愧。既使是当代新派武侠名家,能在总体上达到王度庐这样的高度也实属不易。“高山景行,私所仰慕”,是非对错,还要留待时间予以证明。